欢迎访问华东政法大学六十周年校庆网站!
 
华东政法大学主网站
'; } else{ document.getElementById(PLTS[cur1].portletId).innerHTML=response; } } catch(e){} var regx=new RegExp(']*?>([\\s\\S]*?)<\\/scr'+'ipt\\s*>|]*?\\/>','img'); var arr; while((arr = regx.exec(response)) != null){ if(arr.length){ if(arr.length >=2){ var regx2 = new RegExp("]*?\\bsrc=\\s*('[^>]*'|\"[^>]*\"|[\\S]*)\\s*\\/?>",'im'); var srcArr=regx2.exec(arr[0]); if(srcArr!=null){ var src= srcArr[1]; if(src){ if((src.charAt(0)=='"') || (src.charAt(0)=="'")){ src=src.substr(1,src.length-2); } loadScript(src); } } else{ execJavaScript(arr[1]); } } } } } cur1++; loadps(); } } function loadScript(s){ try{ var sc=document.createElement('script'); sc.type='text/javascript'; sc.language='javascript'; sc.src=s; document.body.appendChild(sc); }catch(e){} } function execJavaScript(s){ try{ var sc=document.createElement('script'); sc.type='text/javascript'; sc.language='javascript'; sc.text=s; document.body.appendChild(sc); }catch(e){} } window.onload=loadps;
 
发布时间: 2012-11-26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

 

教授、博导、副总经理……一个个头衔,背后掩藏的是一个华政人三十年的校园情结,是一个致力于金融市场制度建设的孜孜不倦的身影,是一种将华政精神生生不息传递下去的崇高责任。通过与校友徐明的谈话,我们试图还原老校区一个个鲜活的横断面,去追寻经得起时间涤洗的记忆,去构筑学校未来的美好愿景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青葱岁月

“漂洋过海瞻仰彩虹,乘着云朵划破气球,雨露滋润种子蕴藏梦,不怕明天狂风,跌入大海不怕浪汹涌,陷入沙尘依然会葱茏……在青春的路上唱着青春之歌,回眸青春的神气,十年华政青葱岁月,是徐明最难忘的。

“我19岁考入华政,选择华政,是我的初衷。因为当时有个很流行的印度电影《流浪者》,觉得法官和律师都很了不起,电影很火很热。”接着,徐明哼起了电影主题曲,仿佛当时大伙看电影的热潮历历在目。

“选学校时,我先法后商,第一志愿是华政,第二志愿是杭州商学院,结果我第一志愿就录取了,我们那一届300来人,安徽的有30人,外地的一般都是高分才能进呢。”说到这里,徐明眼中露出自豪的神色,仿佛当年刚考进华政时那个青涩而激动的新生。

在徐明心里,华政构筑了学生时代最纯洁美好的时光。说起大学时有趣而难忘的事,徐明如数家珍,它们仿佛就发生在昨天。“1980年,学校刚复校不久,条件非常苦,教室不够,我们在搭起的临时帐篷里面上课,许多外单位占了我们的校园,闹哄哄的,水果公司竟然也来占,我们一帮学生去讲理,硬是把他们赶了出去。”对母校的责任感,那时候就强烈地体现出来了。说到学校的住宿和上课,徐明又是一下打开了话匣子:“那时候我们男女同住一栋楼,先是住东风楼,后搬到河东住3号楼,女生住上面几层,这经常闹笑话的。” “上课没有正式的教材,一切都得自己动手,教材是用钢板刻印的油印教材。教材不够,老师的讲义我们时常要用手抄,读书要带小卡片,做文摘,记笔记。徐明眼里,写一本工整的笔记对学生有魔一样的吸引力,谁做好上课笔记就很自豪。

转眼间到了大三,学校开始分班了。“大一、大二我在第八班,大家学的知识是一样的,大三调整专业班,我分到民法班,当时只有民法、刑法、法理、国际法、刑侦班,我因为对民法有兴趣,就选择了它。” 分班之后,很快就到了大三下学期——准备考研——一段紧张而难忘的日子。竞争的火药味很快弥漫在民法班,考试科目十几门,录取名额非常有限,而民法专业研究生又是华政的首次招生,报名的人多,竞争非常残酷。徐明的努力,更是超出笔者的想象:公交20路,中山公园,上海老图书馆……这一片一片的零碎记忆为我们勾勒了一个上世纪80年代条件艰苦下不遗余力坚持梦想的青年形象。对每一位学生来说,关于大学最难忘的地方,图书馆一定占有一席之位,“当时上海还只有老图书馆,我带着干粮,一去就待一天,去弄摘要,翻资料,那个时候啊,图书馆里站的,坐的,甚至蹲着跪着看书的人都有。”徐明和所有当时心中怀有热血的青年一样,他们通宵背书,清晨在苏州河边读英语,虽然辛苦,但甘之如饴,满足而充实。

考研的结果是残酷的,徐明是幸运的,全班报考的不少,只有他一个人考上了,成为了华政首届民法研究生。没有当时的苦学,怎么会有日后在研究生考试中拔得头筹,“好学近乎知,力行近乎仁”。从徐明身上,我们感受到华政早期学生的拼劲,一股为梦想奋不顾身的意气。

19847月,流金似火的日子,也是毕业的日子。而就在毕业的前一晚,黄海发生地震,半夜中宿舍里的华政学生都感到明显的震感,第二天要去照毕业照,大伙的情绪受到影响。但是,灾难既然发生了,何不换个心态,将它看作人生一段奇妙的经历呢?是的,华政的大学生活就是由这一连串充满酸甜苦辣的镜头组成的:有课堂上的争论,有球场上的奔跑,有考场上的奋斗;但透过镜头,大学时光如同未打磨的混金璞玉,华政人用真诚去雕刻它,用汗水去洗濯它,看,它光彩熠熠,无与伦比。

回顾在华政的十年时光,徐明心怀感恩:“19岁的我,对社会还半懂不懂的,十年宝贵青春在华政度过,在知识上,积累、系统学习,思想上,我由不确定走向成熟,很感谢华政带给我的这些成长经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笃定前行

硕士毕业后,徐明留校任教,成为了一名民法专业老师。然而,三年的教学生涯和硕士学位已经满足不了徐明勇于前进、探索未知的脚步了。

首先,徐明决定迎接挑战——攻读博士。1990年,在学校和妻子的支持与鼓励下,徐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民法专业,成为法学大家佟柔先生的关门弟子,也成为上海第一个民商法博士。“当时读博士是稀罕事,而且上海还没有这个专业的博士点。”谈起自己的人大学生生涯,徐明说:“那里的博士生来自五湖四海,各种专业都有,这是单一学科学校所没有的。我们都是脱产住校的,所以我们来往特别紧密,大家都有不同的社会阅历,一起交流,很有社会新鲜感。”谈到人大生活,徐明觉得仿佛又回到华政青葱的大学生活,那种纯洁的友谊,令他再次陶醉:“大家兴趣相同,每晚各自学习。定点放风的时候,大约在十一二点,大家常聚在一起,这时候博士研究生楼(学五楼),是最活跃,最有思想的,不是高山但有神仙。”最有意思的一个细节是,大家晚餐时会多打一些饭菜,晚上烧好电炉,在炉子上热饭菜当夜宵,大家吃着香喷喷的饭菜畅谈南北,驰骋思想,何其乐哉!

谈到华政与人大的优势,徐明各有感慨:“华政给我的是扎实而系统的专业知识,是深度的学习,要是不在华政扎实地学七年,我也考不上人大;而人大呢,因为专业多,各种背景的学生都聚在一起,对我知识的广度上有很大的帮助。”

又做回了学生,欢乐,充实之感萦绕胸中,但是,这也给徐明带来一个问题。“我最放不下的是我刚一岁的孩子,他1989年出生,我1990年就去了北京,1993年毕业回上海,在这三年里,我一个月只有一百多块钱津贴,买张从北京到上海的卧铺票要一百多块,爱人也在大学做老师,收入很少,所以我连回家和家人团聚都是一种奢侈啊。”为了能多和家人相聚,徐明开始辛苦地赚车票钱:写稿子、编书、接课题,忙碌背后,透出的是家的丝丝甜蜜。

徐明的儿子自小生活在华政校园,“由于我在北京,爱人上课的时候,就不得不将孩子丢给我们的研究生去带,研究生同学们都非常帮忙,也很喜欢他,到这家玩一下,到那家坐一下!”从小濡染了华政情怀的儿子,长大追随父亲的脚步,大学也考上了华政,去年已从华政经济法学院毕业,去美国深造。徐明一家人与华政的情谊,在下一代身上续写。

对徐明来说,与上海证交所的结合是他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。“我当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与上交所领导在一起,聊天时才知道上交所里竟没一个是学法律的,碰到法律问题难以解决,他们很想让我去。”经济与法的结合,使徐明找到了支撑点。还有一个原因,徐明直言不讳地说:“那时候,能有房子可是天大的事,上交所答应给我一套二室一厅的房子,对于我和妻子、孩子来说,是非常激动的一件事,这也促使我留在上交所,因为这关系到我基本的生存问题。”说到这,徐明淳朴直爽的个性令我们忍俊不禁。

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9012月,那是国内资本市场刚刚萌芽的阶段。证券市场需要大量的法律支持。经过20多年的发展,我国证券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,取得巨大成绩,每走一步,都需要法律的前瞻性作为保障,“交易所治理结构,证券的发行上市、信息披露、证券交易、证券市场中的三公、退市问题、打击资本市场的违法违规,加强监管,开拓和创新资本市场,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等等,这些都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,这都需要法律来规制。”通过立法,解决资本市场有限资源与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,维护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,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是每个从事证券的法律人永远追求的目标。

       

反哺母校

作为上海证券交易所党委委员、副总经理,繁忙的工作之余仍兼任华政民商法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徐明对母校感情深厚,经常回学校举行讲座,赞助学术活动。此外,在每年招聘时,徐明对有华政教育背景的应聘者也情有独钟。“因为我对华政有感情吧,而且华政培养的人才有能力,专业也对口。”从徐明处了解到,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工作的华政毕业生,凭借扎实的学术背景及卓越的工作能力,许多都进入了管理层,成为交易所的业务骨干。

回忆起当年留校任教的日子和今天带博士生的体会,徐明笑称自己是“严师”,“我对学生是管得比较严的,但最后他们都知道这是对他们好。”凭借他的学术情结,对资本市场的熟悉度,学术与实践结合是徐明培养学生的主要方式。“写论文不是闭门造车,既要有理论深度,也要解决问题,很多理论都被人掰开了碾碎了,研究的差不多了,用理论来研究现实问题,有魂,自始自终有核心,这才是学术最终价值和出发点。”徐明坚信,学术的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,而不是纸上谈兵。

谈到教育问题时,徐明忧心地说:“全国有很多院校设有法学专业,但有些学校不具备开课条件,好像有几个学法的人能就开法学院,但没有一大批学术造诣高、实践能力强的团队,法学院是很难培养出人才的。现在许多法学院水平参差不齐,学生一般化、同质化。现在很多学生去国外留学,我觉得这不是崇洋媚外,我国的教学、培养人才的方式是有点问题,而且是普遍存在的。”其中,徐明特别指出,虽然教育改革已经启动,但传统的‘官本位’思想,应试教育根深蒂固,严重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,教学模式高度同质化,难以做到因材施教,差异化教育。“以前学生少,资源多,学生也很珍惜,老师热情也高,我们都可以去老师家上课,老师会针对每个人的特点,分类教育,因材施教。但现在教育的主观性少了。”

对于如何培养优秀的金融人才问题,徐明给出了他中肯的看法:“踏踏实实,有责任感,是成才的前提。而且,还要能吃亏,算大账不算小账,一时委屈可以忍一忍,这样的人才能成大事。”他又举例说曾经招了一个名校的学生,没想到他背了个金字招牌,实际上做事花哨浮夸,爱面子,结果待不下去,只能走人。

此外,徐明还特意提到了法律思维。他认为,看一件事要能看出它所反映的问题,然后按提出问题—分析问题—研究问题—解决问题的思路去攻破它。缜密的逻辑思维,条理化的思维结构,比死记硬背重要的多,这种思维训练也对个人的未来成长有决定性的意义。

陶行知曾说:行是知之始,知是行之成,学术与实践相融,求是与创新共鸣,并传递给下一代,给学生,更多华政人,徐明对陶先生的话做了最好的诠释。回顾当初择校、求学,感恩母校、恩师和同窗校友,徐明为母校的发展不遗余力——“今天你因华政而荣,明天华政因你而荣”——他是华政的骄傲!

(《华政报》记者 谭晨颖 )